张居正怎么死的(张居正为何会在死后被清算?只因官僚集团过于强大,万历皇帝无奈)

作者:访客 时间:2023年11月18日 01:46:04 阅读数:2人阅读

说起张居正,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“一条鞭法”改革。很多人因此成为张居正的铁杆粉丝,认为如果没有张居正,就没有“一条鞭法”改革。

可事实上,早在张居正成为首辅之前,“一条鞭法”就已经在部分地区施行了。早在嘉靖九年(1530 年),吏部尚书桂萼[è]首创“一条鞭法”。那一年,张居正只有五岁。

自嘉靖九年(1530 年)被创立以来,“一条鞭法”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各个地方推行使用。

一条鞭法,早在嘉靖时期已在部分地区出现。嘉靖十二年,宁国府、徽州府推行此法;嘉靖十六年,苏州府、松江府推行此法;嘉靖二十年,湖州府推行此法;嘉靖三十五年,江西推行此法;嘉靖四十二年,余姚、平湖推行此法。以后,逐步由南而北的蔓延开来。——樊树志·《万历传》

但“一条鞭法”的推广过程并不顺利,所以在万历九年(1581 年),年轻的万历皇帝决定向全国推行“一条鞭法”,使之成为全国统一的赋役制度,张居正是首辅,故由他牵头实施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“一条鞭法”的诞生、成长和发展都是呈线性的。换言之,就算没有张居正,也肯定会有相关人员来接下万历皇帝的任命。而不像某些人说的那样,由张居正推动了“一条鞭法”的发展。

张居正怎么死的(张居正为何会在死后被清算?只因官僚集团过于强大,万历皇帝无奈)

很多人喜欢把张居正的地位抬得很高,其目的往往是“醉翁之意不在酒”。他们说起明末那段历史的时候,总是一副恨铁不成钢的口吻:“想当初张居正活着的时候如何如何,现在张居正一死,这国家立刻就没救了。”

张居正是什么人?要我说,他就是明末官僚集团的一份子而已。张居正在首辅岗位上尽职尽责,但也仅此而已,因为他毕生也没能冲破官僚政治的束缚。

很多人说,张居正非常伟大,因为他使得国库的收入明显增加,而张居正去世之后,国库的收入明显减少。

这当然是事实,可这明显是带着感情倾向来看问题的。国库收入的增加与减少,并不一定就是功劳,也有可能是罪证。

从积极的角度来看问题,国库收入增加,这是官员一心为公的结果;从消极的角度来看问题,国库收入增加,这是官员横征暴敛的结果。

如果我们不带感情色彩来看历史,就应该承认一个事实:在生产力没有突飞猛进的前提下,国库收入突然大幅度增加,必然是执政者动了某个利益集团的蛋糕。

结果会怎样?看看北宋年间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是如何的剑拔弩张,就应该明白这种斗争有多危险了。

张居正清查土地的结果同样触目惊心,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勾心斗角,不言而喻。

这就意味着,清丈后增加了1,828,542.73顷;比清丈前的原额(万历六年统计)5,182,155,01顷,增加了 35.28%。——樊树志·《万历传》

由于张居正好大喜功,各级官吏为了讨好万历帝和张居正,在清丈中多用小弓步丈量。——林金树·《万历帝》

樊树志先生的观点较为客观,他只是列出了客观数据。可如果顺着林金树先生的观点继续延伸,谁敢说张居正这种举动不是横征暴敛呢?

而明末清初的史学家谈迁,也用他自己的亲身见闻告诉众人:“江陵(张居正)严细,时俱迎合,各省丈田,务加额为功,吾邑用弓缩原额六寸,至今仍存之,想各省亦然。虽垦荒在内,而专于加额。未始无王成之伪也。”

换言之,按新丈出的溢额(虚额)加征田赋。田有“虚额”,民必有“虚粮”,旧有的“虚粮”并除了,新的“虚粮”又跟着来了,受害包赔的还是无辜小民。所以张居正死后不久,“丈量之害”的言论就开始流行道路,说“丈田均粮,原系惠民,乃虚文塞责。”——林金树·《万历帝》

我并没有说,林金树先生所言就一定是事实,我只是想说:如果只听单方面说辞,我们永远也无法看清历史的真相。

张居正怎么死的(张居正为何会在死后被清算?只因官僚集团过于强大,万历皇帝无奈)

张居正死后,受到了大明中央政府的清算。很多人提起这件事的时候,总是会从万历皇帝的个人爱憎上找答案。可实际上,这里面的弯弯绕远比个人感情更复杂。

张居正是正常死亡,死后还获得了极高的身后评价(赠上柱国,谥文忠)。最主要的是,死人通常是无害的,万历皇帝和一个死人过不去,又是为了哪般呢?

如果继续推崇张居正对自己有利,万历皇帝绝不会为了从前的某些小过节,不遗余力地打击已死的张居正。因为这种做法非常不划算,很少有人会这么冲动。

明清时代是高度成熟的官僚社会,无论官员的势力有多大,都无法对皇权构成实质性威胁。虽然发生过明光宗朱常洛这种离奇死亡的案件,但任何人都无法反驳,明朝的皇位就是朱家的。

在这种背景下,要说万历皇帝为了维护权力,从而不遗余力地打击已逝的重臣张居正,实在是有点说不通。

还有人说,万历皇帝是为了钱才选择清算张居正,证据是万历皇帝抄了张居正的家。可大家有没有算过这样一笔账:清算张居正,的确可以通过抄家来发一笔横财,但这会让万历皇帝损失多少收入呢?

保守估计,万历皇帝彻底否定张居正,会让自己每年损失 600 万两白银的收入。如果往多了估,彻底否定张居正,会让万历皇帝每年损失1000万两白银的收入。抄张居正的家,只是一笔一次性收入。否定张居正,是断了一笔收入的源头,这个账难道万历皇帝算不过来吗?

或许有人认为我危言耸听,我们来看一段史实。

皇帝下了一道诏书,内称,过去丈量全国的土地,出现了许多不法的行为。主要是为强迫田主多报耕地,或者虚增面积,或者竟把房屋、坟地也列入耕地,而地方官则以此争功。鉴于弊端如此严重,那一次丈量不能作为实事求是的税收依据。——黄仁宇·《万历十五年》

黄仁宇先生不是信口胡编,而是根据《明神宗实录》的2378页、2530页和2732 页进行归纳总结。

这一道诏书,不但否定了张居正的功绩,更是把张居正清查出来的1.8亿亩耕地否定了。

1.8亿亩耕地意味着什么?我们来算算。

大明中央政府在加辽饷时说:“每亩纳税一分二厘,可以收 650 万两白银。”如果按照这个数字进行换算,那么在加辽饷的时候,大明帝国在册的可纳税田地共有5.4亿亩。可在张居正清查土地时,大明帝国在册的可纳税田地超过7亿亩。

按照大明帝国的收税标准,“凡官田亩税五升三合五勺,民田减二升,重租田八升五合五勺,没官田一斗二升。”

按最低标准来算,一升为1.88 斤,民田三升三合五勺约合6.3斤。一石为188 斤,1.8亿亩可收赋税折换成石,约合603万石,折合成音量,约合603万两。而按最高标准(重租和没官田)来算,接近1000万两,最高标准请大家自行计算,我给出公式了。

彻底否定张居正,就意味着万历皇帝每年要少收600万-1000万两白银。大家可以冷静地想想,作为一个优秀的政客,万历皇帝会不会恨一个人到如此地步呢?

张居正怎么死的(张居正为何会在死后被清算?只因官僚集团过于强大,万历皇帝无奈)

万历皇帝在否定张居正时,几乎是咬着牙在说话,他心疼啊!

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,绝不是简单的爱恨所能解释清楚的。

登记在册的纳税田地越多,官吏收税的难度就越大,收黑钱的空间也越小。在这种背景下,由于纳税田地数额巨大,官僚集团会联合起来证明:这个账本上的数字有水分。证据就是,张居正在清查土地时,存在各种各样的舞弊行为。

林金树先生的作品《万历帝》,几乎就是官僚集团这种行为的传声筒。当然,我再次重申:并不是我要否定林金树先生,而是他的这段说辞过于主观。

我们甚至可以模拟一个场景:当皇帝拿着账本,要求官僚集团交税时,官僚集团会一把眼泪一把鼻涕地哭诉:“您那本账本,都是之前的混账官员们为了邀功,不顾百姓死活,故意以少报多写上去的。如果我们按照您那本账本的数额来收税,老百姓都要被我们逼死啦!”

话说到这个份上,皇帝能怎么办呢?官僚集团的这种表现,就是一种变相地威胁:如果您不怕我们横征暴敛,那您就尽管下命令。我们可以向您保证,每到一个地方,不闹个鸡飞狗跳,不死上几百个人,我们绝不罢休!

这就是官僚集团的杀手锏,从古至今一直沿用,具体名称太敏感我就不说了,给大家举个例子吧。

比如说,某位大佬认为,现在反应爱情的片子是不是太多啦?删除一点嘛。依着大佬的意思,爱情片当然可以放,但应该适当减量,要百花齐放,别天天强行给观众塞狗粮。

可如果爱情片涉及利益集团,那可就坏事了:以后您别指望能从电视上看到任何爱情片,露胳膊露腿的片子也难得一见。观众们纷纷忍无可忍,咱这是回到中世纪了吗?

这是什么意思呢?意思就是说:您命令我往前走,我不撞南墙不回头;您说要从0到1,我直接给您从0干到1000开外。您说的一切我都执行,但您说的一切我都给您执行歪,而且都用最过火的方法来执行。

皇帝能反驳吗?不能。如果皇帝问官僚集团:“之前的官员们为什么要骗我呢”?官僚集团只需要轻飘飘地回他一句“上有所好,下必甚焉”,就能把皇帝堵得说不出话来。

如果只是逼死几百个百姓,对于偌大的大明帝国而言或许不算什么大事。可如果星星之火开始燎原,那么乐子就大了!

如果皇帝施行KPI考核,谁查出来的田地多,谁就是好官;谁收的税多,谁就是好官。那官僚集团更会大呼小叫:从古至今,就没见过这样的昏君啊!

道理很简单:就因为你皇帝喜欢听好消息,所以这个官员说查出一千亩非法田产,那个官员说查出一万亩非法田产,大家竞相攀比,结果会怎样呢?

结果就是,下面的官吏不干人事,天天巧取豪夺,找理由霸占人家的田产,硬说这是非法的。如果大明帝国混到这个地步,还有什么未来可言呢?

我并没有说,皇帝的新账本对或者不对。我只是说,如果官僚集团想拿新账本大做文章,那素材可是源源不绝的。

张居正怎么死的(张居正为何会在死后被清算?只因官僚集团过于强大,万历皇帝无奈)

张居正的“一条鞭法”改革做得对不对?到现在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论。因为张居正清查土地的数字过于惊人,1.8亿亩里面有没有被巧取豪夺的部分?肯定有。但1.8亿亩里面有没有真正的非法田产?肯定也有。

在这种鱼龙混杂的大数据之下,那就是“公说公有理,婆说婆有理”,正反双方都能找出证据,证明自己的正确。大家现在随便搜一搜张居正改革的相关内容,肯定也是众说纷纭,因为利益纠葛太深了。

张居正的历史,表面上看很简单,实际上复杂至极。在张居正活着的时候,相关问题就已经浮出水面了。

我再强调一遍:明清时代是高度成熟的官僚社会,但明清时代也是以士绅集团为基本盘的社会。大家可以想想:张居正这么一折腾,大明帝国在册的可纳税田地,从5.4亿亩窜升至7亿亩,士绅集团能认可这一数字吗?

很多人总认为:张居正的改革非常成功。实际上,这只是因为张居正死得比较早。清查土地的运动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当中,反扑力量还在蓄谋反击的时候,张居正就去世了。

如果张居正多活几年,局势会怎样发展?如果张居正够聪明,他自己就会率先承认改革失败,然后乖乖地回乡丁忧。否则,你弄出个1.8亿亩的大数据,却无法收取相应的赋税,这事该怎么收场呢?

如果张居正活着,万历皇帝可以直接找到张居正:“你说帝国多了1.8亿亩可纳税田地,那么相应的钱在哪里?”

张居正有本事从官僚集团手里榨出这笔钱吗?很难。就算成功,也只能榨出部分,全额收缴是想也别想。

官僚集团天生占理:不管你张居正说得多么天花乱坠,最后的结果也是政府一年要向老百姓多收 600 万至1000万两白银的赋税。可我们都是有良知的人,无法从老百姓手里榨出这样一笔钱,你看怎么办吧!

此时,民间的相关舆论就是:政府清查土地时,里面各种潜规则和弯弯绕。本来三亩地,相关人员一量就变成了四亩。说是清查偷税漏税,实际上就是欺负小老百姓。

这种舆论一造起来,张居正怎么抵挡?想当初,北宋的王安石就是被这样折腾垮的。

张居正怎么死的(张居正为何会在死后被清算?只因官僚集团过于强大,万历皇帝无奈)

也许有人对张居正崇拜到了极点:如果张居正不死,他一定能解决,因为张居正就是能力超强!

对此我不愿争辩,我只想强调一点:羊毛只会出在羊身上,不会出在狗身上。在生产力没有发生重大改变的前提下,凭空多出来的收益,必然是从其他利益集团或老百姓身上咬下来的。

如果咬了前者,那张居正就必须和士绅集团不死不休;如果咬了后者,那推翻大明帝国的任务,估计也轮不到李自成来完成了。

张居正去世之后,年轻的万历皇帝看到那账面上多出来的600万至1000万两白银,心里肯定会犯嘀咕:这口肥肉,好吃难消化啊!

如果张居正还活着,万历皇帝自然可以把张居正推出去顶在前面:张先生,您一定要顶住!帝国政府每年能否多收600万至1000万两白银,就看您的本事啦!

如果张居正顶不住呢?那么张先生,对不起哦,我需要提着您的脑袋,去和官僚集团、士绅集团谈判,要不然大明就完啦,还请您多担待。

为什么张居正一死,万历皇帝立刻认输?原因就在这里。

谁都知道,张居正清算土地,搞“一条鞭法”改革,就是在万历皇帝的授意下进行的。现在只是清算张居正,程度明显不够。

在这种背景下,万历皇帝也只得被动地站出来说话:“张居正这家伙不是个东西啊!就因为我年纪小,当初一个劲儿地欺负我,现在可算是死了,我要清算他!”

万历皇帝这番表态有几分真心?谁知道呢。但要说谁最不希望张居正死,那肯定是万历皇帝了。

直到天启二年(公元1622年),张居正去世四十年之后,天启皇帝为张居正平反了。理由也很简单,当时的大明已经风雨飘摇,天启皇帝在怀念那个拥有铁腕的政治强人。

虽说张居正就算活着,也未必能改变什么,但只要活着就有希望,对吗?再不济,张居正也比那几个只会捣糨糊的首辅强!

张居正怎么死的(张居正为何会在死后被清算?只因官僚集团过于强大,万历皇帝无奈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