汤婆子太烫免费(古人暖脚神器-汤婆子 文/讷言)

作者:访客 时间:2023年12月09日 17:46:32 阅读数:2人阅读


汤婆子太烫免费(古人暖脚神器-汤婆子 文/讷言)


  在寒风呼啸、大雪纷飞的数九寒冬,古人家中取暖主要靠火盆。然而漫漫长夜,床铺被窝冰凉,谁来暖被窝呢?聪明的古人发明了一种暖脚的神器,名字叫“汤婆子”,既简单实用,又温馨浪漫。汤,古代汉语中指滚开的热水,又是百家姓之一;婆子,则指老婆,民间又称老婆为“暖脚的”。虽然是一种物件,但是名字很人性化,充满感情色彩。前不久,在一位爱收藏的朋友处见到了一件清朝时期的“紫铜汤婆子”,其形状似南瓜,外表刻有纹饰,直径约14厘米,高8厘米,上有提手,保存完好,从豪华程度看应为富贵人家所用。

  汤婆子,又称锡夫人、汤媪、脚婆等,其材质多为铜、锡或陶瓷,呈圆形或椭圆形,上方开有一个小口,热水从此灌进去后,旋好螺帽,帽内有厣子,以便拧紧,防止漏水。再套上一个大小、形状相仿的布袋,睡觉前放在被子里,这样晚上睡觉时被窝里就暖融融的。此物出现应不晚于北宋,先是在士大夫中流行。当时的文学家苏东坡专门送给好友杨君素一个汤婆子,并附书信一封,其中写道:“送暖脚铜缶一枚,每夜热汤注满,塞其口,仍以布单衾裹之,可以达旦不冷。”信中介绍了使用方法,表达了苏东坡对此物的喜爱之情。同时期的文学家黄庭坚写有《戏咏暖足瓶》诗二首,诙谐幽默。其一曰:“小姬暖足卧,或能起心兵。千金买脚婆,夜夜睡天明。”其二曰:“脚婆原不食,缠裹一衲足。天日更倾泻,颒面有余燠。”意思是小妾暖脚睡觉,有时不免生情欲,而用脚婆暖被窝,心无杂念,一觉睡到天明。并且使用简便,早晨起来还能用里面的温水洗脸,一举两得。从中也可知汤婆子价格不菲,不是贫民阶层能用得起的。南宋诗人顾逢有首诗名叫《汤婆子》:“皤然一器微,有用在冬时。永夜寒如许,孤衾暖不知。少年皆见弃,老者最相宜。却恨无情处,春来便别离”,对汤婆子描写得更加详细、具体。

  汤婆子因实用性强,备受人们青睐,历久不衰。元代佚名编著的《东南纪闻·卷三》记载:“锡夫人者,俚谓之汤婆。鞲锡为器,贮汤其间,霜天雪夜,置之衾席,用以暖足,因目为汤婆。”明代官至礼部尚书的吴宽写有传奇文《汤媪传》,有丰富的故事情节,将汤婆子拟人化,赞美了“她”的品德和功能。其中写道:“媪为人有器量,能容物,其中无钩钜,而缄默不泄,非世俗长舌妇人比。性更恬淡,贵富家未尝有足迹,独喜孤寒士,有召即往,藜床纸帐,相与抵足寝,和气蔼然可掬。”在《金瓶梅》《醒世恒言》等明清小说中,也能够看到汤婆子的身影,如曹雪芹在小说《红楼梦》第五十一回中就说到汤婆子:“袭人回家奔母丧,晴雯便忘了为宝玉暖被铺,说,‘终究暖和不成,我又想起来,汤婆子还没拿来呢。’麝月道﹕‘这难为你想﹗他素日又不要汤婆子。’”清代文人曹庭栋在其老年养生专著《老老恒言·卷四》中介绍说:“有制大锡罐,热水注满,紧覆其口,彻夜纳诸被中,可以代炉,俗呼‘汤婆子’。”民国时期,汤婆子仍很盛行。徐珂创作的掌故遗闻汇编《清稗类钞》记述﹕“铜锡之扁瓶盛沸水,置衾中以暖脚,宋已有之。”在曹禺的戏剧《北京人》第一幕中,曾思懿说:“你听,大半夜了,愫妹妹还下厨房拿水,给爹灌汤婆子呢。”

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,随着橡胶制品的普及,开始出现橡胶暖水袋,逐渐取代了汤婆子。当时在不少地方,人们还将用过的医用盐水瓶注入热水,拧紧盖子,放在被窝内暖脚。而橡胶暖水袋在农村普及应在20世纪80年代。进入新世纪后,传统文化得以进一步弘扬,怀古附雅之风兴起,汤婆子作为实用工艺品得到文化人的追崇。